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学校新闻
【宜昌欧阳修学校】用一首诗,点亮了她的语文世界——微光集
来源:宜昌欧阳修学校 发布日期:2025年9月15日 阅读9次
胡平
●原三峡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宜昌市第三、四届“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和“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
●多次获宜昌市高考质量奖,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
用一首诗,点亮了她的语文世界
宜昌欧阳修学校 胡平
“因为我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每次听到这句歌词,我总会想起鄢语思琪——那个曾经在语文课上默不作声,后来却因一首小诗绽放光芒的女孩。作为一名从重点高中退休后重返讲台的语文教师,我始终相信,每个学生心里都藏着一颗热爱语文的种子,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把能唤醒它的钥匙。
鄢语思琪刚上高一时,是班里最安静的学生之一。语文课上,她总是端坐在座位上,眼神跟着我的讲解移动,却从不愿主动举手发言。提问到她时,她也只是低着头,声音轻得像一阵风。我翻看过她之前的语文作业,字迹工整却透着拘谨,作文里满是套话,看不到属于这个年纪的灵气。我知道,不是她写得不好,而是她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节奏,更没敢相信“我能写好”。
转机出现在一次周末作业。当时我布置了自选题材向校刊投稿的任务,特意强调“不用拘泥文体,写你真正想写的”。我猜,很多学生会选稳妥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却没想到思琪交上来的,是一首题为《时间的痕迹》的小诗。
“一根发丝/几乎是毫无重量的存在/可飘落在手上时/仿佛有千斤重/这就是时间的重量吧”——读到这几句时,我眼前一亮。这个女孩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观察,把抽象的“时间”写得有了触感。她从树叶的颜色、四季的温度、瓦房的斑驳里找时间的痕迹,最后一句“我找到了时间的痕迹/可为什么/仍留不住它”,更是藏着超越年龄的细腻与思考。我毫不犹豫地给了这首诗歌满分,不是因为它完美无缺,而是因为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那颗敏感又真诚的心。
周一语文课发作业时,我特意放慢了语速,念出“鄢语思琪”这个名字。她起身时,头埋得更低了,大概以为自己又写得不好。可当我接着说“这篇《时间的痕迹》,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作文”时,她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惊讶。我没有匆匆翻过这一页,而是拿着她的作文本走上讲台,逐段和同学们分享:“大家看,她写时间的重量,不用‘光阴似箭’,却用一根发丝的‘轻’与‘重’对比,多妙啊!”我从意象的选择讲到主题的表达,把她诗里的闪光点一一指出来,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时,我看到思琪的脸颊慢慢红了,嘴角却悄悄向上扬。
那半节课后,思琪变了。课间她会主动凑到我办公桌前,手里攥着新写的小诗,小声问:“胡老师,您能再帮我看看吗?”我从不直接修改她的句子,而是和她聊“你写发丝时,想到的是奶奶的白发吗?”“看到瓦房的斑驳,你还记得老家的样子吗?”——我想让她知道,她的经历和感受,本身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有一次,她写了一首关于晚自习的诗,提到“灯光把笔尖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笑着说:“这个细节太真实了,要是加上‘影子里藏着没解完的数学题’,会不会更有高中生活的味道?”她眼睛一亮,回去修改后,特意跑来跟我说:“老师,这样读起来真的更像‘我们的故事’了!”
变化不止在写作上。以前小组讨论时,思琪总是沉默的听众,后来她会主动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前考试作文总在及格线徘徊,后来她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甚至有一次,她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诗歌朗诵会,站在台上念《时间的痕迹》时,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台下的我,比她还紧张,也比她还骄傲。
再后来,她的《时间的痕迹》,在全国著名中学生作文辅导报纸《帅作文》上发表了,拿到样报那天,她眼里闪着光:“老师,我真的能写东西!”又过了几个月,《语文周报》的编辑联系我,说准备刊登思琪同学的考场优秀作文《遇见良师》——那篇以我为主人公,写她如何因一首诗爱上语文的作文。
有次批改作业,我在语思琪的本子上看到一句话:“原来写作不是要‘写得像别人’,而是要‘写出我自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师的意义从来不是“教学生怎么写”,而是帮他们相信“我能写”,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字温度。
如今,思琪的语文成绩早已稳定在班级前列,更重要的是,她不再害怕表达,不再觉得写作是负担。每次看到她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看到她在作文里写下“风穿过教室的窗户,带着桂花的香”,我都会想起那首《时间的痕迹》——原来,老师的一次肯定,一次倾听,就像一缕微光,能点亮学生心里那个曾经怯生生的角落,让他们敢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而这份“点亮”的感动,也成了我教学生涯里最珍贵的“时间的痕迹”。
联系我们
电话:0717-8862018
网址:http://www.ycoyx.com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五联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