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上好课是我目前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摸索、一直在尝试,希望能够寻求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学习。
总结前期的教学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望大家进行批评指正,我也会不断吸取学习,在教学路上初心不改,矢志前行。
一、 扎根课堂,反复雕琢
对教师来说,上课就是我们的主线任务,但是怎样上好课却值得我们反复思量,面对不同的学生和课题,基于学情反复雕琢一堂课,让学生喜欢上课,甚至意犹未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比如我在讲授《中国的河流——黄河》一课时由于本课的重难点在于针对黄河各个河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并针对问题提出各个河段的治理措施,因此基于这样的课程要求我一直思考如何将这些问题能够串起来,最终我想到了“判断—诊断—治理”的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看病非常相似,所以我就将黄河进行了拟人化,将黄河设置为病人,让学生们充当医生的角色对黄河进行治疗。之后又思考怎么样将课程内容与我们“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我自己认为的“自主高效课堂”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的口中得到答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通过小组之间积分竞争的途径去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小组积分不是积分就完了,最终也一定要得出结果总结,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一个小组竞争取得优胜的模式其实就让我想到了现在学生日常接触比较多的密室逃脱,同样都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最终取得胜利和成功。以这种熟悉的方式学生也会感兴趣引起学习的激情。最终两者结合我将课程设置为在密室逃脱游戏中的医疗情景,利用分组竞技,回答一题积一分,分数最高的小组通过考核,最终可以逃出密室。在授课过程中,分别设置“实例诊疗”和“结业测试”,“实例诊疗”就仿照我们平时去看病的流程,日常我们到医院就是先填就诊卡所以刚好在教学内容中要求先了解黄河的整体概况因此我将学习的第一步就设置为“就诊卡填写”将任务布置使学生独自去总结书本中的内容得出黄河的基本概况;第二步就是“检验科——检查结果展示”小组自己针对河段进行检测,派小组代表上台为同学们进行介绍;第三步就是“诊室——治疗意见展示”针对我们上一步所判断的问题一一对应提出治理措施,希望通过小组的共同讨论、头脑风暴去得到更多不同的答案。之后通过“结业测试”利用习题制作的小游戏作为对学生本堂课程知识的总结以及对于学生课堂内容掌握的反馈。
面对课堂“精耕细作”,运用生动的语言或者案例,以此引出上课知识,既让学生从生活中总结,又能运用到生活去一直是我在地理教学中的目标,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每节课虽都需要更多的准备,但每每学生能够很开心的跟我说“老师我会了,我懂了,我有进步了,我喜欢地理......”却也让我感到一切都值得。
二、 提灯引路,教授学法
我的学习生涯中,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描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是教方法”。在我刚开始面对我们的学生时,由于学生基础的薄弱,总是有不敢放手的“家长心态”,在教学时总是想要先去帮他们总结,孩子们吸收了再背,但后来学习了老师们的授课以及进行了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后加之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发现教学更应“重学而轻教”。其实学生对于书本当中一些基础内容是有自身的总结能力甚至基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自己对课堂问题的答案,比如还是在《中国的河流——黄河》课程环节的设置中,我直接将书本内容设置为“黄河的病情自述”,加以少量的语言引导,学生就能够将书本内容结合日常生活得出结论并自己站上讲台模仿医生给病人做诊断去展示自己的答案。
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开始引导同学们去通过思维导图或者框架图的方式总结出一节课框架从中获取主要内容,既能锻炼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总结能力,也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很欣慰的是在地理课上同学们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方式学习,课前的预习通过粗略浏览获取主要知识,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带着问题去听老师的讲授和解释,课后通过思维导图和框架图进一步扩充,同时更好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成果。
三、 见贤思齐,突破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面对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我们自身也要不断的去学习怎么教,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经验,利用好学校“师徒结对”的计划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放过日常的教研机会以及讲座学习去提升自己,做到见贤思齐焉;在面对目前“互联网+”的良好条件,国家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的多种平台例如智慧中小学等,多种平台也能学习到更好更多教学方法和模式,认真求教探索积累更多优秀经验,从而突破方法。
笃行方能致远,在学生松懈时总会对学生说一句“量变才会引起质变”,其实放在我们身上也依然适用,不断学习新的方法我相信最终也会形成属于我们的独特教学风格,肯定会有“种粒冬埋春复苏”之时。